一個人,一件事,一輩子……要論忠于黨,忠于人民,忠于職守,賴友一定是其中一個!工作30多年,他主要干了一件事:植樹造林,綠化祖國。
賴友何許人也?上世紀30年代的擔鹽工,飽受鹽商欺壓和剝削;上世紀40年代,成為進步青年參加革命運動;1954年,作為省林科院技術(shù)人員支援粵西林場(雷林公司),投身“綠化雷州半島”建設(shè);1979年,因桉樹科研成績突出,被授予“全國勞動模范”稱號,成為雷林公司全國勞模第一人。
一個人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,但為祖國和人民而奉獻全部光和熱的生命,卻可以超越生命的長度、拓展生命的寬度。
從挑鹽工到進步青年
磨練意志與林業(yè)結(jié)緣
1914年,賴友出生在廣東高州,成長于民國亂世,親眼目睹了戰(zhàn)火紛飛、百姓流離失所的情景。
賴友還沒滿月時母親就病逝了,父親含辛茹苦把他和姐姐帶大。15歲那年,他被迫背井離鄉(xiāng)至海邊,以擔鹽為生。當時,鹽民居住在低矮、陰暗的泥墻草屋里,深受官府、鹽商的欺壓和剝削,處境悲慘。挑夫們每人要挑80至100斤的鹽擔,每天走近百里路,吃的是番薯干等干糧,喝的是河水,兩邊肩膀經(jīng)常是一片紅腫,雙腳也是經(jīng)常磨破流血。但為了能有口飯吃,他還是咬緊牙關(guān)挺住。
苦難的生活,并不能磨滅一個人的理想信念。
上世紀30年代,賴友只身到廣州謀生,有幸進入中山大學農(nóng)學院畜牧系牛奶房當送牛奶工人。在黨和革命同志的教育幫助及影響下,他于1947年7月參加了廣州市愛國民主運動協(xié)會(又稱“地下學聯(lián)”),負責傳遞黨的文件、資料,以及掩護地下黨同志等工作。
1949年7月23日凌晨,國民黨反動政府派大批軍警包圍中大,逮捕革命師生,情況萬分危急。賴友獲悉革命同志蘇中元有遭到逮捕的危險,馬上想方設(shè)法幫他逃離,為革命保存了一份力量。
“七·二三”事件后,他遭到牛奶房管理者的懷疑和盤問,遂于1949年7月下旬返回家鄉(xiāng)高州,隨后參加茂北地區(qū)曹江鄉(xiāng)游擊隊,主要負責交通聯(lián)絡工作,還參加過攻打高谷鄉(xiāng)偽鄉(xiāng)公所、收繳反動武裝的斗爭。
3年的革命生涯,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英雄事跡,卻在他生命中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,影響了其一生。1949年12月,賴友重返廣州,一開始在大沙頭苗圃工作,不久調(diào)到沙河燕塘第一林場任組長。從此,他與林業(yè)結(jié)緣,并繼續(xù)發(fā)揚革命精神,為祖國綠化工作奮斗終身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雷州半島,植被稀少,臺風為患,黃土與風沙肆虐,水土流失嚴重。為改善雷州半島惡劣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1954年粵西林場(雷林公司前身)成立了。自此,雷林人堅持“因地制宜、適地適樹”的原則,開始大面積造林綠化雷州半島。
作為廣東省林業(yè)科學研究院的技術(shù)人員,賴友被抽調(diào)到粵西林場工作,支援綠化雷州半島。1954年的一個夏日,賴友爬上遂溪城月鎮(zhèn)的一座荒山,往大海的方向眺望,眼前的情景令他震驚:俯視四周一片荒涼,由于沒有樹木遮擋視線,幾十里外的海灘盡收眼底。目睹此情此景,更加堅定了他扎根半島、綠化半島的決心。
畢竟在大林場“見過世面”,賴友的到來,也給林場帶來很多改變。他提倡用牛犁竹耙代替人工回土,用牛犁撫育代替人工撫育等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,被同事們稱為“青年科學家”。
粵西林場成立之初,沒有辦公樓,員工吃住都在茅草房,每逢刮風下雨就提心吊膽。建辦公樓,讓員工安心工作,成了林場的迫切需求。經(jīng)領(lǐng)導研究,決定讓賴友擔任組長,負責辦公樓的籌建工作。
賴友和兩名同事到信宜大灣去購買橫木搞基建。20世紀60年代,雷州半島交通條件有限,只能靠信宜的大灣河來輸送。由于河水太淺,他們只好在河邊看守買來的木材,等河水漲起來再運。難就難在,從單位帶來的9公斤大米早就吃光了。他們只好以南瓜充饑,一連吃了八天,吃得三人都腹瀉。后來,連南瓜也吃光了,他們只好去垃圾堆里翻找,撿回一些東西充饑。
“這是組織交給的任務,必須好好完成!”賴友經(jīng)常給同事們打氣。就這樣,他們一直等了將近兩個月,河水漲了,他們才趁勢把橫木放到河里,順流而下到了江門,再用輪船運回湛江。
還有一次,組織派賴友等三人去廣州運送耕牛,一百多頭耕牛用輪船運回湛江。然而,在歸途中,遭遇了惡劣的天氣,風高浪急使得輪船劇烈顛簸,導致兩名同事不幸暈船且病情嚴重。賴友深知這批耕牛是國家的重要財產(chǎn),責任重大,他毅然決然地挺身而出,盡管自己也深受暈船之苦,但他頑強地打起精神,獨自承擔起了原本三人的工作。在船上,他不辭辛勞地挑水、喂牛,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每一頭耕牛。最終,在賴友的精心照料下,所有的耕牛都安然無恙地抵達了湛江,沒有一頭因缺水或其他原因死亡。
1963年,林科站派賴友到信宜挑選桉樹種。接到指示的時候,賴友的小兒子還沒滿月。抱著嗷嗷待哺的孩子,望著體質(zhì)虛弱的妻子,他有幾分不舍。但這是組織安排,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。
信宜林業(yè)局的工作人員給他推薦了局內(nèi)收藏的幾十種桉樹品種,但經(jīng)過仔細研究各類桉樹的習性后,賴友覺得沒有一種適合雷州半島的特有環(huán)境的樹種,于是決定到信宜的各個角落去尋找。
在尋找種源過程中,他帶著三十多斤的標本夾,爬山涉水,風餐露宿,忍饑挨餓。深山野嶺交通不便,全靠步行。有時走不出大山,冒著生命的危險,夜宿荒野古廟之中,時刻提防著野豬等兇猛野獸的突然侵襲。一見到桉樹,他就上前拍拍樹干,蹲下來看看樹根處的泥土,研究一番。
一天傍晚,賴友來到小河邊尋找種源,突然眼前一亮:一顆枝繁葉茂、高達30多米的桉樹赫然聳立在眼前?!疤て畦F鞋無覓處!”后來經(jīng)過多方打探,他了解到,這棵桉樹原本種在一所農(nóng)業(yè)學校,由于學校要擴建,才把它移植到河邊。聽了學校的同志介紹,賴友堅定:就是它了!他爬到近30米高的樹梢,小心翼翼地摘下種子,像寶貝一樣帶回家。
起初,大家并不看好賴友帶回來的河邊“野種子”,更傾向于專家從廣州引進的種子。于是將廣州的種子稱為“雷林1號桉”,賴友的“野種子”稱為“雷林2號桉”。種植后,“雷林1號桉”迅猛生長,短時間就長成郁郁蔥蔥一片;“雷林2號桉”則生長緩慢,不緊不慢地生長。到了第二年,“雷林1號桉”莫名地大片枯死;相反,“雷林2號桉”卻生長愈發(fā)茂盛。最終,“雷林2號桉”出人意料地升級為“雷林1號桉”。
發(fā)明“營養(yǎng)磚”
提高樹苗成活率
1970年,隨著全國范圍內(nèi)“綠化祖國”大規(guī)模綠化運動的蓬勃興起,雷州半島積極響應,急需大量樹苗以加速綠化進程。然而,在廣泛采集并嘗試培育多種樹木種子的過程中,卻因各種不利因素導致多數(shù)嘗試未能成功。歷經(jīng)篩選與實踐,有關(guān)部門最終確定桉樹為最適宜該地區(qū)種植的樹種。為了開辟新的育苗基地,賴友帶領(lǐng)科研小團隊,選擇了一片遠離林科所的土地,搭建起茅草房。沒有水,就自己挑;沒通電,就點煤油燈。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的反復試驗,桉樹苗的成活率總是在30%上下,很難提高。
為了確保桉樹苗的成活率,他們想出了“竹籃子養(yǎng)樹法”。具體地說,就是工人先編織好大量竹籃子,然后細心地在每個籃子里鋪上一層厚實的泥土,最后把樹苗種上。接下來,每天耐心地給樹苗澆水、施肥。等到樹苗長到近3厘米高的時候,用竹籃裝載著這些綠意盎然的幼苗,肩扛扁擔,把樹苗運送到荒山野嶺。
然而,僅僅靠“竹籃子養(yǎng)樹法”是遠遠不夠的。他們經(jīng)過討論,決定采用“營養(yǎng)磚”育苗——把泥土稀釋成泥漿,加入營養(yǎng)液,然后在上面植入種子,待樹苗成型后,再進行分塊,最后運到山嶺上種植。實踐證明,“營養(yǎng)磚”不但提高了樹苗的成活率,而且能夠大規(guī)模進行育種。
此外,賴友還頂住“唯生產(chǎn)力論”“學技術(shù)無用”等言論的干擾,緊密結(jié)合生產(chǎn)開展“三單”造林試驗并建立檔案,實行科學造林、科學管理,取得優(yōu)異成績,對雷林公司大面積種植桉樹作出了特大貢獻。
努力付出就有回報。樹種的改良和生產(chǎn)方式的改進,不僅提高了公司效益,也為賴友及技術(shù)團隊贏得了榮譽。他先后獲評遂溪縣勞動模范、廣東省勞動模范、全國勞動模范,還多次出席國內(nèi)外技術(shù)研討會等,被譽為粵西林場的“開荒牛”“先鋒樹”,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。
植樹造林幾十載,樹木成了賴友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。
荒山上樹苗越來越多,有附近村莊村民盜伐林隊的萌芽條(樹木砍伐后,重新長出來的幼苗),賴友發(fā)現(xiàn)后收繳了盜伐者的獨輪車及其盜伐的萌芽條。盜伐者的親戚是村長,跟賴友很熟。受其所托,村長前來林隊找賴友講情,想要回獨輪車。賴友堅決不同意,說可以自掏腰包請村長吃飯,但不能壞了規(guī)矩。在集體利益面前,賴友就是這般“死心眼”。因此,他多次遭到附近村民的恐嚇,還有幾次被人偷偷扔石頭砸傷,但他毫不退縮、義無反顧。
三十余年,賴友一心專注于造林護綠事業(yè),雖對家人有所虧欠,面對怨言心懷愧疚,卻對工作的無私奉獻無怨無悔。
賴友的大女兒說,父親在林隊當隊長期間,有時利用周末休息時間,帶領(lǐng)職工們挖樹頭燒炭賣,以改善職工生活。一位原本專職放牛的老職工被調(diào)換去挖樹頭,父親卻將母親安排去接替其放牛工作,導致母親失去了原本通過燒炭獲得補貼的機會。這件事讓母親耿耿于懷,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原諒父親。由于兄弟姐妹多,家庭收入又很有限,之前一家人生活過得比較困難。
她一度很不理解,直到父親臨終前的一些話語與行為,才讓她的看法發(fā)生了轉(zhuǎn)變:“父親臨終前一直告誡我們,要聽黨話跟黨走,清清白白做事,堂堂正正做人,并一直惦記著要向黨組織交最后一次黨費?!?/strong>她漸漸明白:父親經(jīng)歷過舊社會的折磨和苦難,又目睹千千萬萬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換來新中國的誕生,他總想回饋社會更多,他是在替戰(zhàn)友活著!
長年累月挨餓勞動,賴友患了嚴重的胃病,每次犯病,只是吃上兩片藥頂一頂。十多年前,他住院做手術(shù)缺錢,卻嚴令家人不要向單位開口,盡量向親戚朋友借一借。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,他都沒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和幫助。
他的大兒子回憶說,那時候,父親一心撲在工作上,經(jīng)常忙到半夜三更才回家,還經(jīng)常出差,一去就是一兩個月,很少在家,把家庭生活的重擔全壓在母親身上。父親能成為全國“勞模”,獎章上少不了母親梁淑英的一份功勞。“在父親心里,總是先想著黨、想著國家、想著集體,想著別人,而把自己及家人擺在最后?!?/strong>